一、研究领域
本方向以鲜活农产品品质、加工和贮藏特性变化及调控机理为研究对象,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、贮运、保鲜包装、货架期预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。主要以技术工程化与产业化研究为主,针对农产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关于农产品加工特性、货架期品质、物理改性、农产品采后保鲜生理、病理以及基因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,以新型材料与设施开发为保障,采用绿色加工、生物材料、智能评价等技术手段,保障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品质与卫生安全,为行业提供可直接转化的成熟技术成果。
二、研究特色
本方向以鲜活农产品加工、贮运、保鲜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为发展目标,开展农产品采后生理、病理和基因调控机理、食品外源微生物生长规律与生物控制研究、食品品质形成机理与电子识别技术研究、食品营养组分分析与鉴伪技术研究、食品货架期预测模型与智能包装技术研究、农产品保鲜物流技术工艺体系、传统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与工程化技术研究。
三、人员组成
本研究团队现有教师6名,其中教授3名(2人为博士生导师),副教授3名,5人具有博士学位,目前在读研究生60余人。依托教育部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、天津市食品技术工程中心、教育部食品生物技术工程中心、农业部果品加工分中心,是一支兼具应用基础研究、产品开发、工程化能力的综合研发团队。
四、科学研究
我方向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4项:“寡糖素对枣果实诱导抗病信号转导的调控机理研究(2009-2011)”、“玉米醇溶蛋白动态凝聚行为和及其结构调控研究(2011-2013)”、“基于电场诱导自组装玉米醇溶蛋白膜的亲水/疏水性调控原理及性质/结构表征(2013-2016)”、“低氧调控粳稻脂肪酸氧化酶LOX3表达机理研究(2011-2013)”,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6项,承担国家863课题1项,国家粮食局、天津市等省部级课题十余项,获国家、省级科技奖励8项:“果蔬汁加工产业节能技术”和“微型冷库系统优化与葡萄保鲜技术开发”分别获2010年和2011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,“无公害蔬菜流通保鲜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”和“果蔬采后病害与生物保鲜剂开发” 获2009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,“浓缩红薯清汁产业化技术”和“产地预冷技术及其推广应用” 获2010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,“果蔬采后生防保鲜剂的应用开发”获2012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,“大米LOX3代谢调控与规模气调储藏技术集成创新” 获2013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,“微型冷库及葡萄保鲜产业化技术”、“ 生鲜果蔬食品生物防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”分别获201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一等奖和三等奖,“新型果实生物防腐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” 获2012年度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,“大米陈化调控与节能气调储藏技术” 获 2011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,“大米气调保鲜机理与新型保鲜膜研制”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。发表论文100余篇,其中SCI论文40篇。主编《食品工艺学》(中国轻工业出版社)教材1部,编写了《实用果蔬保鲜技术》、《微型节能保鲜冷库》等5部农产品保鲜的专著,申请发明专利80项,获得授权20项。
我方向集成化研究现代食品加工与保鲜调控机理、开发配套设施与设备产品及工程化技术。积极倡导学科交叉,重视食品科学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,食品技术与工程与市场经济相结合,集成化开发食品保鲜与加工工艺与设备,以科研成果提高教学水平,培养适应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食品科技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