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8日清晨,大风卷着黄土掠过海原县九彩乡的旱塬。马圈村的药田里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蹲在地头,手指深深插入干裂的土块中细细捻动。“墒情是差了些,但种中草药没问题!”天津科技大学教授、海原县中央科技特派团团长王俊平抬头笑道,围观的村民们顿时松了口气。

王俊平(右)和乡镇干部刨土看墒情
“咱们种中草药是可行的,去年种红花就很成功,但今年独活试种要谨慎,土贝母可以大胆扩种。”王俊平的现场诊断让村支书马廷奎喜出望外。“王教授,您看看咱这红花长势!”马廷奎拽着教授来到红花地里,刨开土翻看种子。去年试种的800亩药用红花,为这个村子带来了亩均460元的纯收入,比传统作物高出三成。
在九彩村千亩玉环菜示范基地,乡镇干部们正为持续干旱发愁。王俊平却笃定地展示着完好的种子:“别担心,我们的玉环菜在‘睡觉’呢,最迟月底出苗,这东西耐旱得很!”
王俊平很理解村民和乡镇干部们的担心。今年,这个曾经因产业单一而陷入发展困境的旱作农业乡,在年均降水量仅350毫米的黄土旱塬上,打算蹚出一条联农富农的产业新路——种植玉环菜并进行初级加工。该乡率先在九彩村打造千亩示范基地,其他3个村由村集体合作社牵头种植100亩,带动农户种植,形成“一核多点”的种植格局。
“科技帮扶不是撒胡椒面,要像老中医把脉一样精准。”王俊平给“徒弟”董晓利说。
中央科技特派团开展帮扶工作以来,构建“1+7+N”组团式帮扶工作体系——“1”个组团式帮扶工作领导小组,“7”个产业帮扶小组,“N”种和养殖农户、企业、合作社、基地等合作的方式,并采取“揭榜领题”等方式,委派17名各领域专家直达基层一线,技术服务覆盖17个乡镇61个行政村,解决技术问题100多个。
“既要送技术,更要留人才。”海原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,特派团结合帮扶村产业实际,开展相关产业技术科技培训,线下指导培训12次,培训各类人员1300人次。
董晓利正是本土的技术员,在跟随王俊平教授学习的过程中,他全程认真做着记录。这种师徒帮带模式,既确保每项需求都有专家牵头,又通过“师带徒”培养本土人才,让技术真正扎根乡村。
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春 文/图)